走出益生菌四大誤區

走出益生菌四大誤區
益生菌的存在已經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感到腸道不適就會去便利店買一瓶益生菌來喝,這樣的做法真的有效嗎?事實上,人們對於益生菌的認識與正確使用方式都存在誤解。
我們在補充益生菌的時候,究竟需要避免哪些誤區呢?
誤區一
益生菌必須是"活的",才能起到健康作用,這是益生菌產生功效的基礎。益生菌是有生命活力的微生物,從生產(包括菌種的篩選、生產環境、包裝等)、在貨架待售、食用後通過胃酸、膽汁等極端環境到達腸道--這層層考驗均會消耗益生菌的活性,只有通過這些關卡並最終在腸道定點繁殖存活的益生菌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因此,普通益生菌產品雖然菌數高,但由於缺乏保護,能成功到達腸道繁殖的活菌數量其實很少。專業機構會根據不同益生菌的特性,採用不同方式使人體得以高效吸收。
誤區二
益生菌的需要量與腸道正常菌群缺失的程度和有害菌的存在數量有關。每天19-20億益生菌被認為是維持腸道正常菌群的最低限。目前我國乳酸菌標準也明確規定,酸奶中活菌的數量需達到每毫升100萬個,否則,就不能保證最終到達大腸的活菌量。
誤區三
益生菌的功效是以"菌株"為準的,並非所有菌種益生菌都具有一樣的功效。目前市場上公認功能強大的產品主要是以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為主的複合活性益生菌。在需要攝入益生菌而又無法正確識別的情況下,建議諮詢專業醫師,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適用於自身的益生菌。
誤區四
許多人每天喝酸奶和乳酸飲料,可感覺還是沒有效果,腸道內依舊缺乏益生菌。這是因為益生菌的生存條件非常嚴苛,離開培養環境2-4小時活菌數目和活性將大大降低。而酸奶從製作好送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生產、物流、銷售這一段漫長的時間,期間的溫度變化,也會大大破壞益生菌的活性。所以,酸奶中益生菌的活菌數量少,活性也差。另一方面,酸奶中的益生菌沒有抵抗胃酸、膽汁及消化酶的能力,要順利活著到達目的地--大腸,非常不容易。而市場中的酸奶和乳酸飲料中加入了大量的糖和甜味劑,甚至增稠劑、色素、香精等成分,這些成分也不利健康。
因此,為自己定制一份專屬益生菌格外重要,腸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益生菌可以透過腸道接觸淋巴球,活化免疫細胞。區別於市面上千百種對個體影響能力不盡相同的益生菌,正確的補充姿勢,是透過血液樣本了解個體需要的益生菌種類及需求量,制定個性化益生菌補充健康計劃,以達到免疫系統平衡,成為人體最佳的防衛軍隊。